编制工程造价预算是一个从 “资料收集” 到 “成果输出” 的闭环流程,需严格遵循 “依据合规、算量、组价合理、汇总完整” 的原则,匹配项目设计阶段(方案设计→初步设计→施工图设计)逐步深化。以下是覆盖全环节的具体流程拆解,每个步骤均包含核心动作、注意事项及目标:
一、准备阶段:明确依据、界定范围(预算编制的 “基础前提”)
核心目标:确保编制所需资料完整、范围清晰,避免后期因 “依据缺失” 或 “范围争议” 导致错算、漏算。
具体步骤:
收集核心基础资料
按 “法规政策→设计文件→价格数据→其他资料” 分类收集,确保资料的合法性、时效性、完整性:
法规政策类:国家 / 地方计价规范(如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》GB 50500)、当地费用定额(如各省《建设工程费用定额》)、税收政策(当前建筑服务增值税率 9%)、项目立项批复 / 可行性研究报告(明确项目投资总额上限)。
设计文件类:设计图纸(方案图 / 初步设计图 / 施工图,需包含建筑、结构、安装各专业)、图纸会审纪要(设计方答疑的修改内容)、地质勘察报告(影响基础工程算量,如地基处理方式)。
价格数据类:当地住建部门当月《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》(官方指导价,含运杂费、采保费)、供应商报价单(非标材料 / 设备,如定制门窗、电梯,需 3 家以上比价)、劳务市场人工价(如木工 220-300 元 / 天、电工 250-350 元 / 天)、机械租赁价(如塔吊月租 1.5-2.5 万元)。
其他资料:项目周边环境资料(如是否需要夜间施工、场外运输距离,影响措施费计算)、甲方需求说明(如是否包含甲供材、是否需要预留二次装修费用)。
明确预算编制范围与深度
与建设单位(甲方)、设计单位确认范围,形成书面清单,避免 “漏项” 或 “超范围”:
例:明确是否包含室外工程(绿化、管网、道路)、室内二次装修、设备安装(空调、消防、电梯)、专项检测费(环评、安评);
明确是否扣除 “甲供材”(如甲方自行采购钢筋、水泥,预算中仅计取安装费,不计材料费)。
按设计阶段匹配编制深度:
方案设计阶段:编制 “投资估算”(精度 ±20%),基于指标估算(如住宅按 1800-2500 元 /㎡估算);
初步设计阶段:编制 “设计概算”(精度 ±10%),基于初步图纸算量组价;
施工图设计阶段:编制 “施工图预算”(精度 ±5%),基于完整施工图计算(核心、常用的预算类型)。
组建编制团队与分配任务
按专业分工(建筑、结构、安装、市政等),明确负责人:
建筑专业:负责墙体、楼板、屋面、内外装修等算量组价;
结构专业:负责基础、梁柱、钢筋、混凝土等算量组价;
安装专业:负责给排水、强弱电、暖通、消防等管线及设备算量组价;
确定时间节点(如 7 天内完成算量、5 天内完成组价、3 天内完成汇总审核),避免拖延。
二、核心计算阶段:算量 + 组价(预算编制的 “灵魂环节”)
核心目标:实现 “工程量无漏重、组价无错套”,是决定预算准确性的关键。
(一)步:工程量计算(“算量”—— 用数据还原工程实体)
基于设计图纸和计算规则,统计各分部分项工程的 “实物量”(如体积、面积、长度、重量、数量),需做到 “不重算、不漏算、不错算”。
确定计算规则与工具
规则:严格遵循对应规范 / 定额(如国标 GB 50854《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》),确保计算口径统一:
例 1:墙体体积计算 = 墙长 × 墙高 × 墙厚 - 门窗洞口体积 - 0.3㎡以上孔洞体积(0.3㎡以内孔洞不扣除);
例 2:钢筋重量计算 = 钢筋长度(含弯钩、锚固长度)× 根数 × 理论重量(如 Φ12 钢筋理论重量 0.888kg/m)。
工具:
简单项目:Excel 表格手动算量(需列清计算式,便于追溯);
复杂项目:BIM 软件(Revit、广联达 BIM 计量)或造价软件(广联达、斯维尔)自动算量(导入 CAD 图纸,软件识别构件后一键计算,减少人工误差)。
分专业、分部位逐步算量
按 “分部分项工程” 拆解,避免混乱,以 “住宅项目” 为例:
专业 分部分项工程 算量核心内容
建筑工程 土方工程 挖土方体积(按开挖尺寸)、回填土体积(扣除基础体积)
砌筑工程 砖墙 / 砌块墙体积(区分内外墙、墙厚)
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梁、板、柱、基础的混凝土体积,钢筋重量(区分不同直径、级别)
屋面及防水工程 屋面面积、防水卷材面积(含泛水、卷起部分)
装饰工程 墙面抹灰面积(扣除门窗洞口)、地面瓷砖面积、天棚吊顶面积
安装工程 给排水工程 管道长度(按管径分类:DN25、DN50 等)、阀门数量、卫生洁具数量
电气工程 电缆长度(按截面面积分类:YJV-4×10 等)、配电箱数量、灯具 / 开关插座数量
暖通工程 风管长度(按尺寸分类:800×400 等)、空调设备台数、散热器片数
算量成果核对与修正
编制人自查:重新核对计算式(如钢筋锚固长度是否按设计要求取值)、构件尺寸是否与图纸一致(如梁高是否为 600mm,而非 500mm);
交叉复核:同专业人员交叉检查(如 A 算的墙体体积,B 重新核对),重点核查 “大额项”(如混凝土总量、钢筋总量),偏差率需控制在 ±3% 以内。
(二)第二步:工程计价(“组价”—— 给工程量 “定价”)
根据算量结果,结合价格依据,计算每一项分部分项工程的费用,常用两种计价模式(按项目类型选择):
定额计价模式(传统模式,多用于政府投资项目)
按 “定额基价 + 费率” 计算,步骤如下:
套定额子目:根据分部分项工程特征,匹配当地预算定额中的对应子目(如 “M5 水泥砂浆砌筑页岩砖外墙” 对应定额子目 “3-1-2”),确定人工、材料、机械的 “消耗量” 和 “基价”(定额中给定的基准价格);
计算直接费:直接费 =Σ(工程量 × 定额子目基价)(含人工、材料、机械费);
计取各项费率:按当地费用定额规定,依次计取管理费(以直接费为基数,费率如 6%-8%)、利润(基数如直接费 + 管理费,费率如 3%-5%)、规费(强制性费用,如社会保险费、工程排污费,费率如 3.5%-4.5%)、税金(以 “直接费 + 管理费 + 利润 + 规费” 为基数,税率 9%);
汇总分部分项工程费:某分部分项工程总价 = 直接费 + 管理费 + 利润 + 规费 + 税金。
清单计价模式(市场化模式,多用于招投标项目)
按 “工程量清单 + 自主报价” 计算,步骤如下:
列清单项目:根据 GB 50500 规范,编制工程量清单(列出项目名称、项目特征、工程量,如 “ 砖基础,M5 水泥砂浆,基础深度 1.5m,工程量 120m³”);
综合单价组价:编制人根据市场价格、企业定额自主确定 “综合单价”(含人工、材料、机械、管理费、利润,不含规费和税金):
例:“砖基础” 综合单价 =(人工市场价 × 定额消耗量 + 材料市场价 × 定额消耗量 + 机械市场价 × 定额消耗量)+ 管理费 + 利润;
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:分部分项工程费 =Σ(工程量 × 综合单价);
计取措施项目费、其他项目费、规费、税金:
措施项目费:含文明施工费(强制性,按规定费率计取)、夜间施工增加费(按实际需求计取)等;
其他项目费:含暂列金额(预留 10%-15% 备用金)、专业工程暂估价(未确定的专业工程费用);
规费和税金:按规定计取(同定额计价);
汇总分部分项工程费:某分部分项工程总价 = 分部分项工程费 + 措施项目费 + 其他项目费 + 规费 + 税金。
组价常见问题规避
避免 “错套子目”:如将 “防滑地砖地面” 套为 “普通地砖地面”(单价低 15-20 元 /㎡),需仔细核对项目特征(材质、规格、工艺);
避免 “费率错用”:规费、税金为强制性费率,不可随意下调;管理费、利润需结合项目难度调整(如高层建筑费率高于多层);
避免 “价格滞后”:材料价格需用当月市场价,而非半年前的旧价(如钢材价格波动大,需实时更新)。
三、汇总与调整阶段:整合全费用、验证合理性(预算编制的 “收尾把关”)
核心目标:形成项目总预算,并通过 “指标对比”“风险预留” 确保预算可控。
汇总各专业、各费用类型
按 “总预算构成” 整合所有费用,形成完整费用体系(以 “施工图预算” 为例):
项目总预算 = 工程费用 +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+ 预备费 + 建设期利息
工程费用:汇总建筑工程费、安装工程费、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(从 “组价成果” 中提取);
工程建设其他费用:按实际发生计取(如土地使用费、勘察设计费、监理费、环评费,参考当地收费标准或合同报价);
预备费:
基本预备费 =(工程费用 +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)×5%-10%(常规项目取 5%,复杂项目取 10%);
价差预备费 =Σ(各年投资额 ×(1 + 价格上涨率)^n-1)(建设期超 1 年需计取,上涨率参考当地物价指数,如 3%-5%);
建设期利息:若项目有贷款,按 “各年借款额 × 年利率 × 借款时间” 计算(如贷款 1000 万,年利率 4.9%,建设期 2 年,利息≈1000×4.9%×1.5=73.5 万)。
合理性验证与偏差调整
指标对比:对比同类项目的 “单位指标”,判断预算是否合理:
例:某地区高层住宅(毛坯)单方造价常规为 2000-2500 元 /㎡,若当前预算为 3000 元 /㎡,需排查:是否用了超规格材料(如进口瓷砖)、是否漏扣甲供材、是否重复计取费用(如同时计取脚手架费和垂直运输费却未调整);
细节调整:对 “异常项” 逐一核查(如某分部分项工程单价远高于市场价,需重新核对组价;某费用漏计,如消防检测费,需补充计入)。
风险预判与补充说明
对 “不确定项” 注明:如二次装修材料未确定,按 “暂估价” 计入,并备注 “终按实际采购价调整”;
编制 “风险提示”:如钢材价格波动大,建议 “价格偏差超 ±5% 时按实调整”;地质条件复杂,建议 “预留基础处理备用金”。
四、成果输出阶段:编制正式预算书(预算编制的 “终交付”)
核心目标:形成规范、完整的书面文件,便于甲方审核、招投标使用。
整理预算书构成要素
正式《工程造价预算书》需包含以下内容,按顺序排列:
封面:项目名称、预算类型(施工图预算 / 设计概算)、编制单位、编制人、审核人、编制日期;
编制说明:核心依据(法规、图纸、价格文件)、编制范围(包含 / 不包含的内容)、计价模式(定额 / 清单)、风险提示(暂估价、预留费用说明)、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(如甲供材扣除方式);
费用汇总表:按 “总预算→工程费用→分部分项工程费” 层级列示,清晰展示各费用金额及占比(如工程费用占总预算的 75%);
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与计价表:列出各专业分部分项工程的项目名称、项目特征、工程量、综合单价、合价(清单计价模式)或定额子目、基价、总价(定额计价模式);
主要材料价格表:列出用量大、价格高的材料(如钢筋、混凝土、电缆)的名称、规格、数量、单价、总价,便于甲方审核价格;
附件:支撑资料复印件(如立项批复、设计图纸首页、供应商报价单、价格信息文件)。
内部审核与签字确认
三级审核:编制人签字→专业负责人审核签字→项目负责人终审签字(确保责任到人);
盖章备案:加盖编制单位的 “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章”(若为第三方咨询机构)或 “单位公章”,确保文件合法有效。
交付与交底
向甲方交付纸质版(2-3 份)和电子版预算书;
组织 “预算交底会”:向甲方、设计方说明预算编制思路、关键数据、风险点,解答各方疑问(如甲方询问某费用为何偏高,需现场核对组价依据)。
总结
编制工程造价预算的核心逻辑是 “先明确依据,再计算,后整合验证”,每个步骤环环相扣:准备阶段决定 “算什么”,计算阶段决定 “算多少量、定多少价”,汇总阶段决定 “总费用是否合理”,成果阶段决定 “文件是否可用”。只有严格遵循流程,把控每个细节,才能编制出准确、可控的预算,为项目投资管控奠定基础。